如何进入证券行业:一个老兵的碎碎念

财经新闻 (11) 3天前

如何进入证券行业:一个老兵的碎碎念_https://wap.ycdhulan.com_财经新闻_第1张

很多人问我,怎么才能进证券行业?这个问题啊,听起来简单,但真要回答起来,里面门道可不少。我总觉得,好多人对这行有种滤镜,觉得坐在高楼里,西装革履,每天盯着电脑屏幕敲敲键盘就能赚大钱。其实,哪有那么轻松。这行,光有热情不够,得有对数字的敏感,对市场的敬畏,还有,最重要的,不怕从最基础的活儿干起。

敲开这扇门:从基础开始

想进证券行业,无非就是那几个方向:投行、证券研究(卖方分析师)、资产管理、基金公司、私募基金、券商的经纪业务(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营业部)、风控、合规等等。说起来都是金融,但具体做的事情,天差地别。

很多人一开始都想着直接去投行部或者做研究员,觉得那才是“核心”。我当年也一样,觉得那样才显得专业,显得有能力。但说实话,如果你没有足够相关的实习经验,或者学历背景不够硬,直接奔着这些岗位去,成功率真的不高。更何况,即使进去了,也是从最枯燥的工作开始,比如跑数据、做底稿、写报告,这些可不是一两天就能上手,并且做得出彩的。

所以,我觉得最实在的敲门砖,反而是那些看起来“没那么光鲜”的岗位。比如说,券商的经纪业务部门,虽然很多人觉得是“卖股票的”,但这里是离市场最近、离客户最近的地方。在这里,你能学到最直接的交易逻辑,了解客户的需求,甚至能接触到一些上市公司的一线信息。这些经验,对于你以后转型去做研究或者资产管理,都会有巨大的帮助。我有个朋友,当年就是从一个营业部的小经理做起,后来慢慢转到量化研究,现在做得风生水起。他说,营业部的那些实战经验,是他做研究最宝贵的财富。

学历与经验:哪个更重要?

学历,肯定是个门槛。尤其是在顶尖的投行和基金公司,名校背景,尤其是金融、经济、数学、统计等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是他们筛选简历的第一道关。我见过太多海归,背景非常漂亮,但一旦到了面试环节,对一些基础概念的理解,或者对市场动态的认知,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但是,学历也不是唯一标准。我记得几年前,有个朋友,不是名校毕业,但他在大学期间就参加了很多金融建模大赛,自己琢磨量化交易策略,还写了一些开源代码。最后,他凭借这些实打实的技能,拿到了国内一家顶级私募基金的交易员offer。公司招他,看的就是他的能力,而不是一张文凭。

所以,如果你学历不是那么突出,千万别灰心。关键在于你能拿出什么来证明自己。考一些金融相关的证书,比如CFA(特许金融分析师)、FRM(金融风险管理师)之类的,虽然不能保证你一定能进,但至少能说明你有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更重要的是,多做实习,多参与项目,把简历做得有“货”。

如何积累实操经验?

实习,真的是进入证券行业的必经之路。别只盯着那些光鲜亮丽的“高大上”公司,很多时候,一些规模稍小但业务做得扎实的券商或者基金公司,反而能给你提供更核心、更实操的锻炼机会。

比如说,如果你想做研究,可以去一些新三板挂牌公司的券商做实习生,他们通常人手不足,你可能会有机会接触到实际的尽职调查、财务分析,甚至参与到项目报告的撰写中。我去一家知名券商做研究助理的时候,第一个月几乎都是在处理各种历史数据,查找公司公告,跟投行部门的同事对接。那些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却让我对信息搜集、数据处理和基本面分析有了最直观的认识。后来我再看那些公募基金发布的研究报告,就能体会到其中付出的努力。

还有,如果你对量化交易感兴趣,可以尝试去一些做量化对冲的私募公司实习。虽然这些公司招聘的门槛可能很高,但如果你能找到一些小规模的量化团队,或者参与他们的开源项目,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我有个师兄,就是自己在家写交易程序,然后把代码发给几家私募,其中一家觉得他代码写得不错,就给了他一个远程实习的机会,最后成功转正。

软技能同样关键

除了硬技能,证券行业对软技能的要求也非常高。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投行,你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到基层的工作人员,都需要你去沟通协调。有时候,一个项目的推进,可能就卡在某一个环节的沟通不畅上。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项目,客户方的一个关键人物,一开始对我们特别不配合,我们团队花了很长时间,一点点去建立信任,了解他的顾虑,最后才把事情推进下去。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外交官。

还有,证券市场瞬息万变,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比如2015年的股灾,或者一些突发的政策变动,都可能让你之前的所有判断和努力付诸东流。在这种情况下,你就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快速调整心态,从失败中学习,而不是被压力击垮。

最后,我想说,进入证券行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你持续的学习,不断地积累,并且要有对这个行业的热爱。不要害怕犯错,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你成长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