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率低”,这话听着就让人心烦。尤其是在投入了时间、精力,甚至不少真金白银之后,看着那些好不容易吸引来的潜在客户,最后却没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订单,那种失落感,简直是销售工作里的家常便饭。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唠唠,为什么这“成交率”这玩意儿,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
我见过太多销售,上来就劈头盖脸一套产品介绍,什么功能、什么优势,滔滔不绝。但仔细一问,他其实压根儿没搞清楚对方到底要什么。客户说“我需要一个工具”,这只是个开始,他真正需要的是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实现一个业务目标。比如,咱们做SaaS服务的,客户说需要一个CRM,但人家要的是提高销售团队的协作效率,还是想通过数据分析找出销售瓶颈,这中间的侧重点可完全不一样。
这就好比医生看病,你不能上来就说“这是感冒药”,得先问问“哪里不舒服”,是头痛?鼻塞?还是喉咙痛?不同的症状,药方也得跟着变。对潜在客户也是一样,我们得耐心去问,去听。有时候,你以为客户看中你产品的高性能,结果人家真正看重的是你提供的那个“能解决他燃眉之急”的定制化服务。所以,第一步,倾听和理解,比你说什么都重要。
我记得有一次,跟一个潜在客户聊了半天,对方一直对我们的某项功能提问。我当时以为是他们对这个功能特别感兴趣,花了大量时间去解释。结果,后来得知,那个功能对他们来说只是个“锦上添花”的东西,他们真正卡壳的地方,其实是我们另一个看起来很基础的服务。如果当时我多问一句“这项功能对您的具体业务流程有什么帮助”,或许就能更快地切中要害。
很多时候,成交率低,是因为我们没有把产品的“价值”讲清楚,而是把“参数”一股脑全倒出来了。客户不是技术专家,也不是会计,他们更关心的是“这东西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比如,你卖的是一个数据分析平台,与其说“我们有XX算法,支持PB级别数据处理”,不如说“通过我们的平台,你可以提前30%的时间发现市场趋势,避免不必要的库存积压,直接为你节省XX成本”。
这个“价值”,得是客户能直接感知到的,最好还能用数字来量化。这种价值传递,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在整个销售沟通过程中。从初次的接触,到深入的演示,再到最后的方案呈现,都应该围绕着“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个核心点展开。
想想看,你买一件衣服,是因为它用了多少高科技纤维,还是因为它穿起来好看,让你显得有品位?营销的本质,就是满足人的需求,创造价值。销售也一样,如果你的产品不能让客户看到它能解决问题的“闪光点”,那再好的参数,在客户眼里也可能只是数字。
我们内部有个说法,“别卖产品,要卖结果”。我们公司,website名称就是“website名称”,地址是“内容链接”。我们一直强调,客户buy我们的服务,不是为了得到一套软件,而是为了提升他们的客户管理效率,最终实现业绩的增长。这一点,在和客户沟通时,要反复强调,并且要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一旦客户能清晰地看到产品能为他们带来的“好处”,那成交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价格太高了”,这是客户拒绝我们的常见理由。但很多时候,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甚至不是主因。一个客户愿意花钱,前提是他认为“值”。当客户觉得价格高,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足够的价值,或者对你的服务、公司没有足够的信任。
比如,你是一个新手销售,第一次跟客户聊,对方看你的眼神,可能就带着几分怀疑。这种情况下,即使你价格比竞品低,客户也可能因为不放心而犹豫。反之,一个经验丰富、专业度极高的销售,即使价格稍高,也可能因为客户对其能力和公司信誉的认可而顺利成交。
所以,除了产品价值,建立信任感也至关重要。这包括对产品本身的熟悉,对客户行业的了解,以及我们在沟通过程中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真诚态度。有时候,一杯咖啡,一次及时的tel回访,都能在不经意间加深客户的信任。
我们公司“关于我们”那部分,其实很强调我们的团队经验和成功案例。我个人也认为,分享一些和客户合作中遇到的挑战以及我们如何一起克服的经历,反而更能让客户感受到我们不是那种“说说而已”的公司。真实的案例,比任何花哨的广告语都更有说服力。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客户,预算确实有限,但我们通过详细地梳理他的业务流程,找出最核心、最能带来即时价值的部分,先进行小范围试点。等看到效果后,再逐步扩大合作范围。这种“分步成交”的策略,既解决了客户的预算问题,也打消了他们的顾虑,最终成功将一个本来很有可能流失的客户锁定。
销售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有流程、有节点的过程。如果我们某个环节做得不到位,都可能导致成交率下降。比如,从线索的筛选、初次接触、需求挖掘、方案展示、异议处理、合同签订,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断层。
我见过很多销售,在“异议处理”这个环节就卡壳了。客户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要么支支吾吾,要么直接放弃,而没有去深入挖掘客户异议背后的真正原因。也许客户说的“价格高”,真实原因是担心投入产出比不确定;也许客户说“我们要再考虑一下”,真实原因是还有其他部门的顾虑没有打消。
销售流程的管理,其实就是风险管理。我们要预判客户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且提前准备好应对策略。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复盘、总结,观察哪些环节容易失误,哪些客户容易流失,并从中找出规律。
比如说,我们的演示环节,过去可能就是按部就班地展示所有功能。但现在,我们会根据前期挖掘到的客户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示,甚至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让客户亲自体验,这样效果会好很多。让客户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地听,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销售策略。
有时,一个订单的失败,可能仅仅是因为合同条款没有解释清楚,导致客户对付款流程产生了疑虑。或者,客户提交了需求,但我们反馈不够及时,让客户觉得被“晾”着了。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地方,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成交的最后一步,往往不是“成交”,而是“跟进”。很多人辛辛苦苦把客户谈到八九不离十了,结果因为后续跟进不及时,或者跟进不得法,最后功亏一篑。客户的心情是会变的,他的需求优先级也可能调整。
比如,客户说“我过两天答复您”,你真的就“过两天”再打过去,可能对方已经和别人谈好了。有效的跟进,不是打扰,而是保持适度的contact,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客户做出最终决定。也许是一篇行业分析报告,也许是一个客户成功案例,这些都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
我一直觉得,销售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但又是最能拉开差距的,就是这种“细节跟进”。很多销售觉得“谈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其实不然,真正将事情做到极致,差的往往就是这最后一点点的耐心和细致。
我们内部有一个说法,“跟进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思维”。当你真正把客户的成功看作自己的成功时,你自然会想到该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提供什么信息,来帮助他完成最后的决策。这个过程,也许枯燥,但却是提升成交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
我记得一个案例,一个潜在客户看了我们的方案,也觉得不错,但就是迟迟没有回复。我连续跟进了将近一个月,每周都会发一些与他业务相关的行业动态。最后,客户告诉我,正是因为我持续的关心和提供的信息,帮助他在其他选择中,更加坚定了选择我们。
在很多公司,销售并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事情。从市场部发掘的线索质量,到技术支持的演示能力,再到售后服务能否兑现承诺,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成交结果。
如果市场部提供的线索质量不高,销售团队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会浪费大量时间在不靠谱的潜在客户身上。如果技术支持在演示时出现问题,或者无法准确回答客户的技术疑问,也会让客户对产品的信心产生动摇。
当然,如果售后服务不能及时响应客户的疑问,或者在合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也会影响客户的口碑和续购率,间接导致新客户的成交变得更加困难。
所以,要提升整体的成交率,就必须打通销售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确保信息畅通,协同作战。有时候,销售人员可能只是一个“传声筒”,真正的问题可能出在其他部门。因此,定期的跨部门沟通和复盘,找出流程上的瓶颈,共同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公司内部,就有一个比较顺畅的流程:市场部筛选出潜在客户后,会有一个初步的评估信息,然后交给销售。销售在首次沟通后,如果需要技术支持,会提前和技术人员对接,确保演示的针对性。整个过程中,信息都会在CRM系统里同步,确保大家都能及时了解客户的最新情况。
大家在讨论“成交率为什么低”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只关注销售人员的技巧,但实际上,一个健康的销售生态系统,才是保证高成交率的基石。从市场教育,到销售转化,再到客户维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