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美国股市怎么总能在关键时刻稳住,好像不怕“跌停”这个概念似的。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得拆开来看。我们总觉得股市应该有个明确的“跌停板”之类的机制,但美国股市,尤其是大型交易所,其运行逻辑跟我们熟悉的许多亚洲市场不太一样。
要说“跌停”,其实美国市场有类似的“熔断”机制。这玩意儿不是真的给你一个死死的“跌停价”,而是当市场在短时间内出现剧烈波动时,交易会自动暂停一段时间。比如,标普500指数下跌达到一定百分比,就会触发15分钟的暂停交易。要是跌得更厉害,比如超过20%,那就是全天休市。这个设计初衷就是为了给市场一个冷静期,防止恐慌情绪蔓延导致非理性的大幅下跌。
我记得大概是2015年左右,那时候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挺大的,有几次熔断的规则就被激活了。当时我们国内很多同行都在研究,觉得这东西挺有意思,但实际效果嘛,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刹车”的作用,但市场的根本性下跌趋势,它未必能改变。
而且,这个熔断不是天天都有的,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跌到的。需要市场的恐慌情绪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同时伴随着一些重大的负面事件。所以,说美国股市“没跌停”,其实是它有更灵活的应对方式,而不是真的没有限制。
美国股市之所以显得“跌不下去”,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市场深度和流动性。简单来说,就是买家和卖家非常非常多,交易量巨大。这意味着即便是有人想快速抛售大量股票,市场也总能找到足够的买家来承接,不会出现那种因为买家太少而股价一泻千里的情况。
你想想,每天全球有多少资金在盯着美股?有多少对冲基金、机构投资者、散户在那里活跃?这种庞大的参与者群体,使得任何一个单一的卖家(即使是大的机构)也很难对整体市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他们的卖单会被分散到无数的买单中。
我之前有个客户,管理着一个大型养老金。他们有一次需要调整仓位,卖掉一部分非常大的持仓。按理说,这么大的量是会影响价格的。但他们是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周期内,通过几个不同的做市商分批执行的,配合着当时的市场情绪,最终完成交易,对市场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这就是流动性带来的好处。
反观一些新兴市场,如果遇到大宗交易,或者突然出现巨额的卖单,很容易导致价格的“脱水”式下跌,因为接盘侠不够多。美国市场的深度,就像一个巨大的吸水海绵,能缓冲很多冲击。
美国股市能够承受住很多外部冲击,也离不开其背后强大的宏观经济基础和相对有效的政策调控。美国经济的韧性,以及其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地位,都为股市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当市场出现恐慌性下跌时,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往往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稳定信心。比如降息、量化宽松(QE)、甚至是直接的财政刺激。这些政策虽然不能瞬间让股市回到上涨通道,但它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网”,让投资者相信,政府不会坐视市场崩溃。
我记得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动作非常迅速。虽然过程很痛苦,市场也跌了很多,但那一系列强力的干预,比如对大型金融机构的注资、存款担保的加强,以及后来的量化宽松,确实避免了更深层次的系统性崩溃。这就是政策调控的作用,它不是万能的,但能在关键时刻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当然,这些政策也不是没有代价,比如会引发通胀担忧,或者导致资产泡沫。但从“不跌停”这个角度看,它至少能阻止最坏情况的发生。
还有一个常常被忽视的因素,就是市场参与者的整体心态和预期管理。美国的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风险有更成熟的理解。他们不会因为一两个坏消息就立刻“集体失忆”般地抛售。
我们注意到,在很多关键时刻,会有些大型机构或者被称为“价值投资者”的角色,在别人恐惧时表现出贪婪。他们看到股价下跌到一定程度,认为已经超出了基本面,就会开始买入,这本身就对市场形成支撑。
还有,就是媒体和分析师的角色。虽然有时也会放大恐慌,但大部分时间,它们也扮演着信息传播和预期引导的角色。对政策的解读,对公司基本面的分析,都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
我曾经在和一些美国的基金经理交流时,他们会提到“市场总会找到一个均衡点”。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虚,但背后是对市场供需关系,以及各种信息传播影响下的博弈结果的一种总结。他们可能不会去赌那个“跌停”,而是去赌那个“反弹”或者“稳定”。
说到底,我们理解的“跌停”可能更多是一种行政或交易规则上的绝对限制。而美国市场的“熔断”和其内在的深度、流动性、政策支撑,以及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复杂、也更灵活的“不让它轻易跌停”的系统。
所以,与其说美国股市“没跌停”,不如说它有一套更复杂、更具弹性的机制来应对剧烈波动。这并不意味着美国股市就不会下跌,也并非没有风险,而是它的风险表现形式和应对方式与我们有些不同。
我们在研究website名称(website名称)的时候,也经常接触到不同市场的设计。website地址(内容链接)上也有很多关于市场微观结构和交易行为的案例分析。根据我们对过往市场的观察,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伴随着对现有机制的反思和调整。但总体而言,美国股市的韧性,是其市场深度、流动性、宏观经济基础以及政策工具箱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我们这些在市场中实操的人来说,理解这些深层逻辑,比纠结有没有一个绝对的“跌停板”要重要得多。
上一篇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