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前景如何?”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也太笼统了。我常常听到有人这么问,一上来就问“能涨多少”、“能不能打败对手”。说实话,做我们这行,尤其是跟平台打交道的,很少能这么简单粗暴地给出答案。大家都是在生意里过日子,谁的心里没点谱?我更愿意从更细的层面去聊聊,聊聊那些隐藏在报表和新闻背后的真实肌理。
要说美团的前景,首先得看它的用户。这些年,美团确实把“万物到家”这个概念给做透了。从最早的外卖,到现在生鲜、药品、日用百货,乃至家政、宠物服务,几乎你能想到的生活需求,它都试图往平台里塞。这种“摊大饼”式的扩张,短期内确实能拉高活跃用户数,看起来很美。但站在实操角度,我就得问一句:用户增长的“天花板”在哪儿?
我亲身经历过一些小商家,一开始很愿意拥抱美团,因为它能带来流量。但随着平台规则的调整,比如抽佣比例、广告费用的变化,加上越来越多同质化商家的涌入,生意变得越来越难做。有些商家就抱怨,说现在平台上的“老客”反而越来越少,大部分都是“新客”,而且很多新客都是被平台烧钱的补贴吸引过来的。一旦补贴少了,这些人就不来了。这就有点像在玩一场“击鼓传花”,谁能把下一个接力棒传出去,谁就暂时安全,但最后总有人要面对空缺。
但话说回来,也不能一概而论。我去年和一个做家政的朋友聊天,他刚开始把服务接入美团,数据增长挺猛的,特别是晚上和周末,订单量明显上去。他跟我分析,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直接在App上找靠谱的家政阿姨,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而且美团的评价体系,虽然有刷单的嫌疑,但整体上还是能筛选出一些口碑不错的服务者。所以,对于一些垂直细分领域,只要服务质量过硬,并且能解决用户痛点,美团依然是很好的增长极。
美团近几年一直在强调“本地生活服务商”。这个定位,我认为比单纯的“外卖平台”要深远得多。它背后逻辑是,用户一旦习惯了在美团解决“吃”,就会尝试解决“其他”。这就像一个巨大的流量池,怎么把它导向更多的“水渠”是关键。
这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服务找人”。以前我们是想到吃什么,然后在美团搜。现在,它开始尝试在你可能需要的时候,主动推送。比如,你刚搜完一款婴儿用品,第二天晚上可能就会收到附近母婴店的“满减”信息。或者,你家附近开了家新火锅店,平时你也不怎么关注,但美团可能会在你浏览其他信息的时候,给你个“新店尝鲜”的优惠券。这种“算法推送”,说实话,做得好,用户体验就上去了,感觉平台懂你;做得不好,就会变成骚扰,用户反而会厌烦。
我见过一些餐饮商家,他们也花钱在美团做“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就是给不同用户推送不同价格的优惠券。效果嘛,有的一直在亏本,有的倒是能吸引来一批固定的消费群体。这玩意儿,真的得看商家自己的运营能力,以及平台算法到底有多“懂”这个用户。有时候,我们也在反思,是不是自己的产品定位和用户画像不够清晰,导致平台算法也抓不准?这背后牵扯的,就是数据分析、用户运营,还有对整个市场趋势的判断。
说到美团的前景,绕不开社区团购。当年“美团优选”横空出世,声势浩大,直接对标兴盛优选,甚至还跟拼多多过招。那段时间,市场上的信息都是关于美团如何不计成本地投入,如何招募团长,如何在各个城市跑马圈地。
我记得有段时间,我们小区的几个超市老板,生意都没法做了,因为美团优选的团长可以在小区门口摆摊,价格比超市还低。他们很多都反映,美团的补贴是真的凶,基本上就是在“亏钱买用户”。当时大家都在观望,觉得这会是一场残酷的持久战。
但现在回头看,社区团购这块,美团的策略明显已经做了调整。它没有像一开始那样疯狂烧钱,而是更多地去思考如何与现有的本地商家生态结合,比如把外卖骑手用起来,或者与一些有能力的社区团长建立更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从“激进扩张”到“精细化运营”的转变,我觉得是比较务实的。毕竟,没有哪个商业模式能永远靠补贴活着,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盈利能力上来。
即时零售,这是美团这两年大力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个人觉得最有想象空间的地方。刚才提到的“万物到家”,其实核心就是即时零售。从买菜、买药,到买手机配件、鲜花,只要是消费者当下有需求,能在半小时或一小时内送达的商品,美团都想把它装进自己的服务体系。
我们内部也尝试过和美团谈合作,想把我们的某些产品线放到它的“小时达”或者“美团闪购”上去。整个对接过程,说实话,不简单。需要你对商品SKU、库存管理、配送效率有非常清晰的规划。一旦对接上,订单量确实能带来可观的增长,尤其是那些对时效性要求很高的商品。比如,我们有一款急需用到的办公耗材,以往只能去线下门店买,现在通过美团,下午就能送到办公室,效率提高了很多。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一旦遇到恶劣天气,或者平台上某个品类的订单量激增,骑手配送的压力就非常大,很容易出现配送延迟,这时候用户的不满情绪就会上来,对我们这些入驻商家来说,也容易受到牵连。而且,平台对商家也有一定的考核标准,如果因为这些不可控因素导致评分下降,对我们也会有影响。所以,即时零售这条路,既是机遇,也是对商家供应链和运营能力的严峻考验。
最终,一家公司的前景,还是要看它能不能持续地、健康地盈利。美团目前主要的盈利来源还是外卖佣金和广告收入,这两块业务在整个本地生活市场上的渗透率已经很高了。想要进一步提升,就意味着要从商家那里争取更多,或者去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接触过的很多餐饮商家,他们对平台抽成的比例是越来越敏感的。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利润空间被压缩,平台的高佣金就成了一个很大的负担。这也促使一些商家开始思考,除了美团,有没有其他渠道,或者有没有能力自己去拓展私域流量,减少对平台的依赖。
当然,美团也在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比如会员体系的深化、金融服务、或者是一些增值服务。这些尝试,能否真正成为新的“增长引擎”,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就像我们当年做业务,也尝试过很多新的玩法,有些成了,有些就悄悄消失了。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在变化的市场中,找到真正能让用户买单、让商家认可、让公司持续赚钱的那个平衡点。
总的来说,美团的未来,我认为还是充满了机遇,但挑战也不容忽视。它在一线城市的渗透率已经很高,未来增长点可能更多地来自于下沉市场和新业务的拓展。但同时,如何平衡商家利益、用户体验和自身盈利能力,如何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是它必须持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