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跌哪个板块?”这个问题,老实说,问出来的时候,往往是市场上一片恐慌或者调整的时候。大家急着想知道,是不是哪个细分领域又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自己的持仓要赶紧撤出来。但实际操作下来,这么问,有时候反而是个误区,容易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得先搞清楚,这个“跌”是啥意思。是整个军工板块集体回调?还是某个特定板块,比如航空、航天、舰船、兵器,甚至是某个子公司的跌幅特别明显?这两者的性质完全不一样。集体回调,更多时候是受宏观环境影响,比如流动性收紧、整体市场情绪不好,这个时候,很多之前涨得不错的板块都会跟着“退潮”,军工也不例外。这时候,看个股的估值、基本面,甚至长期逻辑,可能比看短期的“跌”更重要。
但如果是某个特定板块或者个股的“跌”,那就要深入分析了。是它自己出了什么幺蛾子?比如某个大单没拿到,或者技术研发出了什么瓶颈,又或者是受到了某个政策的短期影响。这种“跌”,可能就不是简单地跟着大盘走,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
举个例子,我记得前几年,因为某个先进材料的研发周期有点长,涉及到的那家上市公司,股价有过一段时间的低迷。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是军工整体不行了,但其实,我们内部评估,主要是那个特定项目的进度和市场预期有偏差。只要长期战略没变,这个“跌”反而是机会。
我个人比较看重的是军工板块里那些能持续提供增长“锚”的领域。什么叫增长的“锚”?就是那种不受短期政策波动太大,或者说,其订单和需求是长期、刚性的。比如,航空发动机的维修、保养,还有一些关键的电子元器件,这些东西,飞机、坦克、舰艇要用,出了问题就要修,有了新装备就要换,它的生命周期很长,需求也相对稳定。
但你想想,那些靠某个特定项目,比如一个大型军贸合同驱动的板块,一旦这个合同完成了,或者竞争对手出了更强的产品,那个板块就可能面临大的调整。这就不是“军工跌哪个板块”的问题了,而是“这个板块自身的增长逻辑是不是变了”。
我们在做一些项目尽职调查的时候,就会特别关注这一点。会去翻公开披露的合同信息,也会通过一些渠道去了解下游客户的采购计划。如果一个公司的订单,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一个新项目,那么它未来的业绩波动,很可能就会跟这个项目的进展挂钩,这就增加了不确定性。
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国产化”的逻辑。这个词在军工行业几乎是绕不开的。以前很多关键设备、零部件都要依赖进口,国家要发展,自然要推进自主可控。那些能真正实现突破,替代进口的领域,往往会迎来爆发式增长。但是,如果某个板块的“国产化”进程出现停滞,或者说,竞争对手的国产化产品性价比更高,技术更先进,那么原先被看好的板块,自然就会承压。
我记得有个做雷达的上市公司,早几年因为在某个核心技术的突破,股价表现很亮眼。但后来,随着其他几家公司也在这方面取得了进展,竞争加剧,加上部队的采购侧重点有所调整,它那块业务的增长就没那么快了。这就告诉我们,国产化的背后,同样有竞争,有优胜劣汰。
所以,在看“军工跌哪个板块”的时候,也要问问自己,这个板块的“国产化”逻辑,是还在加速,还是已经进入了成熟期,甚至开始面临挑战。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市场情绪的过度反应。有时候,因为一些非核心业务的传闻,或者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政策调整,就会引发整个板块的恐慌性抛售。这时候,如果你一味地去纠结“军工跌哪个板块”,可能就错失了那些被低估的优质资产。
我曾经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当时某个军工集团下面的一家子公司,因为一些非军工业务上的亏损,拖累了整个集团的股价。我当时也觉得,军工板块是不是出了什么大问题,赶紧把持有的部分军工股卖了。结果没过多久,那家子公司的问题解决了,整个集团的股价又迅速反弹,而且比我卖出的时候高了不少。那个教训很深刻:短期情绪,尤其是非核心业务的干扰,不应该成为我们判断一个板块核心价值的依据。
我们要做的,是把精力放在那些真正受益于国家战略,有核心技术,有稳定订单的领域。那些因为市场情绪而出现的“跌”,如果基本面没有恶化,反而是介入的好时机。
最后,我想说的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防现代化,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伴随着装备的不断升级和更新换代。这意味着,那些能够提供先进技术、新一代装备的板块,它的长期需求是存在的。
比如,这几年大家都在关注的无人机、信息化作战系统、高超音速武器相关的领域。这些领域,短期内可能会因为技术攻关的进展、或者国家投入的节奏,出现股价的波动。但从长期来看,只要国家对国防建设的投入还在增加,这些领域的需求就会持续存在。
所以,回答“军工跌哪个板块”,与其去猜哪个板块会跌,不如去思考,哪些板块代表了未来国防发展的趋势,哪些公司掌握了核心技术,并且能够持续地将这些技术转化为产品,满足军队的需求。如果某个板块,恰好是这些趋势的受益者,那么即使短期出现回调,也更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长期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