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院线为什么一直跌?”这问题,在圈内几乎是老生常谈,但细究起来,答案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很多人觉得,不过是电影市场整体不好,或者几部大片没扑腾起来,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就我这些年在影院管理和内容发行一线打拼的经验来看,万达院线(现在更常被称为万达电影)的困境,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有点像一座老宅,地基有松动,墙体有开裂,漏水的地方越来越多,修修补补难以根治。
首先,得承认,整体电影市场的表现对所有院线公司都至关重要。过去几年,疫情对线下娱乐的冲击是毁灭性的,观影习惯的改变,加上经济下行压力,直接压缩了观众的娱乐支出。即使疫情过去,市场的恢复也比预期的要慢。我们看到,一些在疫情前看起来稳赚不赔的档期,现在也变得异常艰难。观众不再像过去那样“说去就去”,选择越来越谨慎,这直接影响了上座率,而上座率是院线最核心的收入来源。
再者,影片供给侧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好片子少了,或者说,能真正点燃观众观影热情,创造话题性,从而带动整体观影人次的“爆款”越来越难出现。过去,可能一年有那么三五部大片就能撑起全年票房,现在呢?大家对影片的质量要求更高了,口味也越来越挑剔。一旦影片质量不过关,口碑崩塌,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巨大的,不仅是当下的票房损失,更是对整个市场信心的打击。
这种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对像万达这样体量的院线来说,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不像小型影院那样灵活,可以快速调整经营策略,或者干脆转型。万达电影背负着庞大的固定成本,包括影院租金、设备折旧、人员工资等等,一旦票房收入大幅下滑,这些成本就成了沉重的负担。
其次,竞争的加剧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现在不止是万达电影一家在卖票,全国各地还有无数的院线和独立影城。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新兴的影投公司,以更灵活的运营模式和更贴近年轻人的营销策略,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它们可能在二三线城市,或者在一些新兴商业综合体里,发展得有声有色。
而且,互联网平台的崛起,尤其是短视频和流媒体的普及,也在分流着观众的时间和注意力。过去,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一种相对主要的娱乐方式,现在,大家有了更多选择。宅家看电影、追剧,或者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几个小时,这些都在客观上挤压了传统影院的市场空间。我们自己也得承认,在内容制作和线上宣发上,我们可能不如一些互联网公司那么“懂”年轻人的玩法。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某个影城做活动,请了一个当红流量明星,想着能吸引粉丝来观影。结果呢?来了很多人,但他们很多是冲着明星来的,看完电影就走了,并没有真正带动影片口碑的传播,更别说带动二次消费了。这说明,简单的明星效应已经不够了,观众更看重的是影片本身的质量和整体的观影体验。这种“营销滞后”和“内容脱节”,是我们在竞争中常常遇到的困境。
再者,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也是一大挑战。万达电影拥有大量的直营影城,这意味着它需要承担更多的直接成本和管理责任。相比于一些以加盟为主的院线,万达电影在成本上面临的压力更大。影院的装修、设备更新、人力成本、水电物业等等,这些都是持续不断的花费。
在电影市场低迷的时候,如何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单店的盈利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影院的很多成本是相对固定的,比如租金和人员工资,很难在短期内大幅削减。我们尝试过一些方法,比如优化排片,增加映后活动,拓展非票收入(如餐饮、商品销售),但效果往往有限,而且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创新。
我有个朋友,在一个区域性的院线工作,他们就比较灵活,很多影院是和当地的商业地产商合作,租金分成模式更灵活。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他们的压力会相对小一些。相比之下,万达电影在全国布局了几百家影院,这种规模化带来的优势固然存在,但在市场下行时,其“大船调头”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从内容层面来说,万达电影作为上市公司,除了票房分账,也涉足电影投资和制作。这本应是增强内容供给、实现协同效应的好事,但实际操作中,效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一些投资的影片,市场反响平平,甚至亏损,这就直接影响了公司的整体利润。而且,与专业的电影制作公司相比,院线在内容创作的把控和风险管理上,可能存在一些专业上的差异。
例如,我们曾看到一些影片,前期宣传造势十足,但上映后口碑崩塌,上映几天就匆匆下映。这种“押宝式”的投资,一旦失误,损失是巨大的。我们团队里也曾有过关于某部特定影片投资决策的讨论,当时内部意见就有分歧,有人看好其潜在市场,也有人担心其内容硬伤。最终的票房结果,也验证了后者的判断。这说明,在内容投资方面,单纯依靠院线渠道的优势是不够的,还需要更专业的判断和更精细化的风险控制。
此外,万达电影在IP开发和产业链整合方面,也有其雄心。但从目前来看,效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在竞争激烈的影视行业,内容为王依然是硬道理。如果不能持续产出有市场号召力的内容,单纯依靠影院硬件和发行渠道,是难以支撑起持续增长的。
最后,我们还得从管理和决策层面去审视。任何一家大型企业,都会面临管理层级多、决策流程长的问题。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这种“慢半拍”的反应,可能会错失良机,甚至放大风险。我了解到的一个情况是,在过去几年,万达电影经历了一些高管变动,这对于一个体量如此庞大的公司来说,无疑会影响到战略的连续性和执行力。
有时候,我们基层管理者会提出一些市场一线的反馈和建议,但这些信息要经过层层上报,再到决策层,最后形成方案,再传达下来,往往已经过了最佳执行期。这种“信息传递的损耗”和“决策的滞后”,是我们在内部经常感受到的压力。我们也在不断尝试优化内部沟通机制,但实际操作中,挑战依然很大。
再者,对于一些新兴的市场趋势,比如个性化观影体验、沉浸式观影等,我们也需要更快速地去拥抱和落地。但这些创新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试错成本,在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决策的审慎是必要的,但过度审慎也可能导致错失发展机遇。
总的来说,万达院线为什么一直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的体现。它包含了外部市场环境的严峻挑战,内部运营效率的提升空间,以及在内容、竞争和管理等方面的多重考验。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的不仅仅是几部爆款电影,更需要的是一场由内而外的深刻变革和战略性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