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出口补贴”?一位老外贸人的粗浅看法

投资基金 (4) 5小时前

中国为何“出口补贴”?一位老外贸人的粗浅看法_https://wap.ycdhulan.com_投资基金_第1张

“中国为什么出口补贴?”这个问题,我隔三差五就会在行业交流或者和客户聊的时候听到。很多人觉得,中国制造便宜,这背后肯定少不了政府的“补贴”在推波助澜。坦白讲,最初我也是这么想的,觉得这是一种“不正当竞争”的手段。但干了这么多年外贸,尤其是在跟一些国家商务部门打交道、了解他们贸易政策的过程中,我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我们对“补贴”这个词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存在误区。

“补贴”背后的逻辑:一个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出口补贴”,不如说是中国在不同发展阶段,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发展目标,采取的一系列“激励”或者“支持”措施,其中某些措施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出口的作用。比如,早些年我们为了鼓励外汇积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给予了增值税退税。这个操作,你说它是补贴?从效果上看,确实降低了出口成本,让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但它的初衷,更多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外汇短缺”问题,以及支持那些能迅速创造就业和出口额的产业。

我记得有一次,在谈论某个电子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时,对方国家质问我们,认为这是不公平的竞争。我的解释是,这种退税,本质上是国家将已经内含在产品价格里的国内消费税或增值税退还给出口商,因为这些税费是在国内消费时才应征收的。产品一旦出口,就没有在国内发生消费,所以退还这些税费,是为了避免“双重征税”,保证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公平性。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优化”和“调整”的空间,但核心逻辑是围绕税收的。它和那种直接给企业一笔钱,让他们低价出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还有就是,不能把所有政府支持都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出口补贴”。比如说,我们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比如港口、公路、铁路的修建,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当我的工厂把货物运到港口,海运费、内陆运输费都比别国低,这算不算补贴?从结果上看是,但它的性质是国家发展战略下的公共投入,而不是专门针对出口企业“撒钱”。我们website“website名称”(website地址:内容链接)上有不少关于中国物流效率提升的案例分析,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优势,却常常被忽略。

误读与误解:标签的简单化

我常常觉得,很多关于“中国出口补贴”的讨论,都过于简化了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是“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低”,然后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补贴”。但价格低,背后因素太多了。比如,中国拥有庞大且熟练的劳动力,生产效率高;我们在供应链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还有就是,我们某些行业确实形成了规模经济效应,产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

我亲身经历过,为了一个出口订单,我们在广东某个工厂考察。那个工厂做的是小型家用电器,工人一天十几个小时流水线作业,虽然辛苦,但熟练度惊人。而且,他们的零部件都是本地采购,配套非常齐全,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整个链条在国内就打通了。这种完整的产业链,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本优势,而不是靠政府补贴得来的。如果每次看到中国商品价格有优势,就直接扣上“补贴”的帽子,那对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努力和韧性,可能就有些不公了。

还有一点,不同国家对“补贴”的定义和认知也不一样。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对他们认为的“补贴”行为会非常敏感,甚至会发起贸易调查。我们作为出口方,也需要理解这一点,并且在政策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关于我们公司“关于我们”,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合规经营,在国际贸易规则下,我们也一直在关注和研究各国的贸易政策,力求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政策的演变:从鼓励到规范

当然,话说回来,中国政府确实也出台过一些直接或间接鼓励出口的政策。比如,早期的外贸公司,很多都享受过出口信用保险的优惠,或者在融资方面获得一些支持。这些政策,在那个阶段,对于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当时国内市场还不发达,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这些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和规范。你会发现,现在我们越来越少听到那种非常直接的、大刀阔斧的“出口补贴”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地转向了对企业研发创新、品牌建设、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因为大家也都清楚,单纯依靠价格优势来参与国际竞争,是不可持续的。中国制造需要向“中国创造”、“中国品牌”转型,这才是长远之道。

就拿近年来大家熟悉的“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倡议来说,它更多的是一种全球互联互通的合作框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等方式,来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虽然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中国投资和工程,但它的出发点是合作共赢,而不是简单的“出口补贴”。即便中国企业在“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项目上中标,获得的也是基于项目本身的经济回报,而非基于出口行为的额外补贴。

实操中的考量:成本与合规

从我们外贸从业者的角度来看,“补贴”这个词,更像是一种双刃剑。一方面,如果真的有合规的、能够降低我们出口成本的政策支持,我们当然会去争取和利用。比如,某些地区的出口信用保险,可以帮助我们规避汇率风险和买家信用风险,这是非常实际的帮助。再比如,参加某些国际展会,政府可能会提供一定的展位费补贴,这对于我们这些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拓展市场的机会。

另一方面,我们也时刻警惕那些可能被定义为“不正当补贴”的行为。一旦被其他国家认定为违规补贴,我们可能会面临高额的反补贴税,这对于正常的贸易活动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我记得有个朋友,他的公司曾经因为一个看似微小的税务优惠,被欧洲的一个国家进行反补贴调查,最后虽然结果不严重,但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争取政策支持的时候,我们非常注重合规性,会反复确认政策的合法性和国际贸易规则的边界。

而且,我们也会主动去了解和分析其他国家的贸易政策。比如,有些国家会给本国的进口商提供补贴,让他们更容易采购中国的产品。这种“间接补贴”或者“进口方补贴”,有时候也会让大家觉得是中国在“补贴出口”。所以,理解“出口补贴”需要一个非常细致和全面的视角,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展望未来:从“补贴”到“赋能”

总而言之,我认为,与其一直纠结于“中国为什么出口补贴”这个问题,不如更多地去理解中国政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考量,以及中国制造业自身积累的竞争优势。现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地从直接的“出口补贴”,转向了对企业“赋能”,比如支持企业技术升级、品牌建设、开拓新兴市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等。这些才是能够真正提升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长远之道。

未来,我们可能更需要关注的是,中国企业如何在高科技领域、高端制造领域,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政府的支持,也会越来越侧重于为这些目标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补贴”来拉低价格。这不仅是国际贸易规则的要求,也是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