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鹏为什么不升职?” 这个问题,在不少行业圈子里,甚至在一些公司内部,可能都隐隐流传过。作为一个长期在职场中摸爬滚打的人,尤其是经历过或目睹过不少晋升的起伏,我理解大家为什么会对某个具体的名字产生这样的疑问。很多时候,这背后折射出的,往往不是某个人的“运气不好”,而是更深层次的,关于能力、机遇、以及职场政治的一些微妙之处。
我记得大概几年前,在一次行业交流会后,就有朋友私下里问我,某个和他同级别的,能力挺强的同事,怎么一直没动静。当时我也顺口提了提,觉得这事儿挺有代表性的。我后来也关注过一些类似的情况,发现“不升职”这三个字,背后往往隐藏着挺多故事,有时候甚至是挺让人唏mer. 的故事。
首先,得聊聊“能力”。在大家普遍认知里,升职往往是能力强的体现。但这里面有个误区,就是我们对于“能力”的定义,以及公司对“能力”的定义,可能存在偏差。比如,李晓鹏可能在技术上非常扎实,写代码、做方案,都是一把好手,而且交付质量高,稳定性好。从这个角度看,他无可挑剔。可问题在于,升职,特别是往管理层或者更核心的岗位上走,需要的“能力”就不止是技术本身了。
我见过很多技术大神,他们可以独立解决很多复杂的技术难题,是团队里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但当需要他们去带领一个团队,去做项目规划,去协调资源,甚至去跟不同部门沟通、博弈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并不是说他们不聪明,而是他们长期专注于技术,在人际沟通、项目管理、战略思考这些软性技能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就相对少了些。这就像一个人,练就了一身刀法,但现在需要他统帅千军,还得懂得排兵布阵,懂得鼓舞士气,懂得看懂战场形势。单凭一手好刀法,未必就能当好将军。
而且,有时候大家对“能力”的衡量,也会受到情绪和主观判断的影响。比如说,一些领导更看重那些“能够让他省心”的下属,而不是那些“能干但需要经常操心”的下属。如果李晓鹏做事非常独立,但交流起来比较直接,不太懂得“汇报的艺术”,或者不太擅长“向上管理”,那么即使他能力很强,也可能在领导眼中的“加分项”上,比那些更懂得如何展现自己、如何跟领导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的人差一些。
再者,升职这事儿,跟机遇和平台的关系,也是非常微妙的。有时候,不是你不优秀,而是你的优秀,没有遇到合适的契机去展现,或者没有被放在一个能够被看到和认可的位置上。
我记得我之前待过的一个项目组,有个叫小张的同事,技术能力也很强,为人也踏实。当时公司刚好有个非常关键的、新开拓的项目,需要一个技术负责人。这个项目难度很大,而且时间紧,要求高。公司本来是想从一些有经验的老员工里选,但那些老员工都有自己的项目在身,腾不出手。正好,小张当时手上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模块,完成得不错,领导就想让他试试。结果,小张在那个项目里,不仅顶住了压力,还带着几个新人,把项目成功推了出去。这个经历,无疑让他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也让领导看到了他承担更大责任的潜力,没过多久,他就得到了晋升。
反过来说,如果小张当时没有被那个项目“砸”中,或者他所在的部门,一直没有这样能够让他脱颖而出的机会,可能他的晋升之路,也会比实际情况要漫长得多。有时候,一个人的职场发展,就像一部电影,他可能演技精湛,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导演和剧本,他很难成为那个被观众记住的主角。李晓鹏可能就是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很好,但他的“戏份”,可能一直没有被放到聚光灯下。
除了显性的能力和机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但往往不容易被察觉的因素,那就是“团队契合度”和“文化认同”。现在很多公司,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非常强调团队协作和企业文化。
我曾经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当时我刚开始带团队,觉得谁能力强,谁就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晋升的机会也应该给谁。于是我给了一个能力很强的技术人员一个重要的项目管理角色。结果,他技术上没得说,但他在团队沟通、情绪管理方面,就显得比较弱。比如,团队里其他人在讨论方案时,他可能因为观点不同,就直接否定,或者用一种比较生硬的语气表达,导致团队氛围变得有些紧张,其他成员也不太愿意主动找他交流。项目最后虽然完成了,但团队的士气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后来复盘的时候,我才意识到,除了技术能力,这个岗位的“合作性”、“沟通能力”、“情绪稳定性”,甚至他对公司“某些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都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标准。如果李晓鹏在这些方面,虽然不是说做得很差,但可能没有达到领导心目中“理想的配合度”,或者他在某些时候,表现出来的行事风格,跟团队主流的“节奏”或者“文化”有些不搭,那么即使他能力很突出,也可能会在升职的评估中,被“酌情考虑”。这有点像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他的个人得分能力很强,但如果他在球队里,总是独来独往,不太配合整体战术,那么教练在组建“梦之队”的时候,可能就会犹豫是否要让他担任核心角色。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不常见,但我也确实遇到过,那就是所谓的“不升职”,有时候反而是公司出于某种“保护”的考虑。
比如说,某个岗位,可能对人的抗压能力、决策能力要求极高,一旦做错,可能就会对公司造成很大的损失。公司可能认为,李晓鹏虽然能力不错,但他的风险偏好或者决策风格,可能还不适合这个岗位。与其让他去冒那个风险,不如让他继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发挥稳定的作用,这样对个人和公司都是一种“保护”。
我记得之前有个项目,需要一个非常有魄力、敢于承担责任的领导者,但同时也需要非常稳健、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的人。当时我们有一位候选人,能力非常强,但性格上有点过于激进,喜欢冒险。虽然他可能能够带来一些惊喜,但考虑到整个项目的战略重要性和潜在风险,最终公司选择了一位相对稳健,但经验更丰富的领导者来负责。这并不是说那位激进的候选人不好,而是他更适合在另外一种更需要“破局”的场景下发挥作用。
所以,有时候,一个人的“不升职”,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不行”,而是因为在现有的公司架构和发展阶段,他所在的那个“位置”或者“层级”,对他的“适配度”要求,还没有完全达到。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些个人观察和推测,毕竟具体的职场情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考量。但总的来说,升职这件事,确实是能力、机遇、人际关系、文化契合度,甚至一点点运气,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