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茅台股价这么贵?这问题我听了八百遍了,但每次都得解释半天。简单一句“供不应求”肯定糊弄不了人。这背后牵扯的,远不止一瓶酒的价格,而是中国白酒江湖里一系列复杂且根深蒂固的逻辑。
首先得说,茅台这玩意儿,早就跳出了“饮料”的范畴。我做酒生意十几年了,见过太多客户,不是冲着酒本身来的,而是冲着那个“飞天”的牌子。过年过节送礼,领导来访宴请,谁家拿出一瓶茅台,那份体面、那份尊重,是别的酒很难比拟的。这种品牌积淀,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加上国家层面的认可,一点点垒起来的。很多时候,消费者买的不仅仅是酒,是这份面子,是这份“中国特色”。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客户要给一位特别重要的领导送礼,跑遍了酒厂周边,最后还是托关系才拿到一箱飞天。他跟我说,宁愿多花钱,也不能失了礼数。这事儿就折射出茅台在特定社会场景下的“刚需”属性。它不是一个普通快消品,更像是一个能够传递情感、彰显身份的载体。
这种符号化的价值,直接体现在它的溢价能力上。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只要涉及到关键的社交场合,茅台的需求依然坚挺。这就像爱马仕的包,或者劳力士的手表,它的价格里,品牌附加值占了很大的比重。
当然,纯粹的品牌价值撑不起这么高的股价,还得看它能不能“造”出稀缺性。茅台酒厂一直采取的是一种非常精细的产量控制策略。我可以跟你打包票,如果茅台想,它完全可以把产量再提一提。但它没这么做,而且还会以各种理由让你觉得“今年产量更紧张”。
我亲眼见过茅台厂内部的生产线,确实有它的工艺流程和周期。一瓶好酒,从原料到出厂,需要时间,需要精酿。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实的,但更多的是一种“经营哲学”。他们深谙“物以稀为贵”的道理,通过严格控制出货量,让市场永远处于一种“不够”的状态。这直接导致了市场上的经销商、零售商,乃至消费者,都在抢购。
我们这些做生意的,每年能拿到多少配额,心里都有数。有时候,为了拿到一箱货,得搭上好几箱其他不那么热门的酒,还得提前打点关系。这种“配额制”和“搭售”,无形中又推高了实际的成交价格。你别看guanfang指导价是多少,实际市场上,你愿意出多少钱,商家就敢卖多少钱。
现在,很多人买茅台,已经不是为了喝,而是为了“炒”。这在我看来,是茅台股价高企的最直接原因之一。茅台酒,尤其是陈年茅台,在收藏市场上有很强的保值增值能力。就好比黄金,它不仅有工业属性,更重要的是金融属性。
我见过一些客户,手里囤了几十箱茅台,不是为了过节,而是当作一种另类的投资。他们会关注茅台酒的年份、产区、甚至包装批次,研究哪些年份的酒升值空间更大。这就像股票市场一样,有庄家,有散户,有信息不对称,有资金推动。当茅台酒被赋予了“投资品”的属性时,它的价格就脱离了单纯的消费属性,更多地被金融市场的逻辑所驱动。
有一年,因为某些原因,茅台的产量比预期要少一些,结果市场价格应声上涨。这种价格对产量的敏感度,往往不是基于实际消费的增减,而是基于市场对未来供应和价格预期的判断。这就有点金融产品定价的逻辑了。
茅台的高价,还得益于它对整个销售渠道的强大控制力。从省酒厂到各地经销商,再到终端零售商,每一层都有利润空间,每一层都需要“打点”和“维护”。我记得我们自己开酒行的时候,想进茅台的货,得先成为它的特约经销商,这本身就有个门槛。
而且,茅台对于经销商的考核非常严格。不仅仅是销量,还有品牌形象的维护,以及对终端市场的价格引导。如果哪家经销商敢大幅降价,或者随意串货,轻则警告,重则取消资格。这种强硬的控制,确保了它在整个市场上的价格相对统一,也保证了每一环节的利润都有保障。
我曾经试过,想从一个关系好的外地经销商那里低价拿几箱,结果对方死活不肯,理由很简单,一旦被茅台厂查到,他可能就再也拿不到货了。这就像在玩一个游戏,大家都遵循一套规则,谁先打破规则,谁就可能被淘汰出局。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一种文化认同和心理预期。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茅台不仅仅是一种酒,它承载了太多关于“家国情怀”、“团圆喜庆”的情感连接。在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或者家庭庆典上,总少不了茅台的身影。这种情感的注入,让它变得“无可替代”。
同时,上面说的那些“产量控制”、“渠道加价”,最终都会汇聚成一种“稀缺感”的心理预期。消费者知道茅台难买,知道它价格坚挺,这种信息本身就让他们觉得它“值钱”。这种预期又会反过来支撑它的价格。就好比你听说了某样东西特别难获得,你可能本来不那么想要,但因为它的稀缺,反而会让你产生一种“我必须拥有”的冲动。
我也经常跟老酒友们开玩笑,说茅台现在卖的不是酒,是“预期”。只要这个预期在,只要大家对它的“价值”有共识,它的股价,或者说实际市场价格,就很难跌下去。当然,这种依赖心理预期和品牌符号的东西,也意味着它可能存在一定的脆弱性,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巨变,或者消费者喜好发生颠覆性的改变,那又是另一番光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