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为什么股票预测不准,这事儿在我们圈子里,几乎是每天都会被聊起的话题。倒不是说大家都没本事,而是这市场的确太复杂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不少“大师”在电视上、网络上信誓旦旦地说某某股票要涨到天上去,结果呢?谁心里没点数。今天就顺着这个话题,聊聊我这些年摸爬滚打的一些真实感受和看法。
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信息不对称。你说公司管理层知道的东西,我们普通投资者能知道吗?肯定不知道。很多重大利好或者利空,都是在合适的时机才对外披露,甚至有些信息,到了最后披露的时候,市场已经提前消化得差不多了。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二手、三手的信息,经过层层过滤,你说这还能准到哪儿去?
再加上各种突发事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天鹅”。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或者某个国家的政策突然转向,这些都是完全不可预测的。你以为你分析得头头是道,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结果呢?一个“黑天鹅”就能把你的所有判断推翻。我记得有一次,一个我们团队当时很看好的行业,因为某个新出台的环保政策,整个行业都受到了重创,几个月的心血全白费了。
说到底,市场是无数参与者行为的集合,而人的行为又受到太多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很难有一个模型能完美捕捉所有变量。我们努力去量化,去分析,但总有那么一些“人性”的、随机的因素,是模型无法触及的。
现在很多做预测的,都依赖各种模型,技术指标、基本面分析、量化模型等等。这些模型本身有没有用?当然有。它们能帮助我们梳理逻辑,发现一些潜在的规律。但是,模型的局限性也非常大。
一个股票价格的波动,它受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度、公司业绩、市场情绪、甚至于散户的恐慌性抛售等无数因素影响。我们能把这些因素都完全量化,并输入到一个模型里吗?很难。即便是最复杂的模型,也只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和抽象。
更何况,还有个“过度拟合”的问题。有些模型可能是基于过去一段时间的数据训练出来的,看起来很准,好像能预测一切。但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过去的规律就不再适用,这种模型反而会误导我们。我见过不少例子,一些模型在历史数据上回测表现惊人,但到了实盘操作,却是惨不忍睹。就像一个医生,只懂根据过去的病例开药,遇到个新病症,就束手无策了。
除了理性的分析,市场情绪的影响是另一个巨大的“黑洞”。有时候,一则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一段充满煽动性的言论,就能引发市场的剧烈波动。这种情绪化的交易,是投资者心理学的范畴,非常难以量化和预测。
我们经常能看到,某些股票明明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因为市场情绪的渲染,价格却能走出“过山车”行情。比如说,某天突然有传言说某个高管有问题,股价就会应声下跌,哪怕事后证明是谣言,那段时间的损失也已经造成了。反之,也有些股票,基本面一般,但因为被营销成“下一个腾讯”或者“下一个茅台”,也能炒作到天上。
这种情绪驱动的市场,对我们这种依赖理性分析的人来说,确实是个巨大的挑战。有时候,你感觉自己明明看对了方向,但就是因为市场的“非理性”,结果偏离了你的预期。这就像在风浪里航行,你就算看准了风向,也可能被突如其来的巨浪打翻。
所以,回到为什么股票预测不准这个根本问题,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对“预测”本身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是“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股票市场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链条,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
我们能做的,更多的是一种“概率判断”和“风险管理”,而不是精确的“预测”。就好比你去买caipiao,你能预测下期中奖号码吗?不能。但你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看看哪些号码出现的概率相对高一些,但这离“准确预测”还差得很远。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为一个重要的投资项目做尽职调查,分析师们出了厚厚一本报告,对未来的盈利情况做出了详细预测。项目启动后,市场环境突变,原来设定的几个关键假设都不成立了,整个预测的基础都动摇了。从那以后,我们更强调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以及在变化面前的应变能力,而不是死抱着一个预测不放。
在我们实际操作中,与其说是在“预测”,不如说是在“管理不确定性”。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分散风险;我们要在投资策略中预留足够的安全边际,以应对可能的失误;我们更要时刻保持对市场信息的关注,一旦发现苗头不对,立刻调整。这几年,我们发现,一个好的投资策略,往往不是因为它能预测得有多准,而是它在不确定性面前有多稳健。
比如说,我们有一个量化对冲策略,它并不试图去预测市场的大方向,而是通过捕捉不同资产之间的相对价值,来获取收益。即便在市场下跌的时候,它也能通过做空或者其他对冲工具,来规避大部分风险。这种策略,与其说是“预测”,不如说是在“适应”。
最后,我想说,为什么股票预测不准,这就像问“为什么天气预报有时会不准”一样。都是对复杂系统的认知和模拟,总会存在误差。但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从中学习,不断改进我们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市场的本质,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做出更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