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难”到底难在哪儿?不只是买卖那么简单

财经新闻 (4) 8小时前

“交易难”到底难在哪儿?不只是买卖那么简单_https://wap.ycdhulan.com_财经新闻_第1张

“交易难”这个词,听着好像挺直观的,买卖双方谈不拢呗,可实际上,深入到实际操作里,会发现这“难”字背后,门道可多了,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透的。很多时候,大家一提交易难,脑子里可能就蹦出价格谈不拢,或者找不到合适的买家/卖家。但真要在一线摸爬滚打过,就知道这只是冰山一角,更深层次的,可能是一些流程上的不顺畅,信息的不对称,甚至是信任危机。

信息鸿沟:看不清,摸不着,怎么谈?

在我看来,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交易难”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拿我们之前做过的一个B2B的业务来说,有一回对接一个新行业的客户,他们的产品确实有市场,但当时行业内对这类产品的标准、性能参数、甚至是应用场景,都还没有一个特别统一清晰的界定。我们这边要评估价值,对方也要了解我们的buy能力和意愿,但双方提供的信息都比较碎片化,甚至有些模糊。这就好比两眼一抹黑地在谈判桌上,你说你的好,我说我的优,但到底好在哪儿,谁也说不清楚。

最怕的是,信息不对称还不光是“不知道”,有时甚至是“误以为”。比如,对方可能对我们现有产品的产能、质量控制流程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或者我们对他们供应链的稳定性有过高的判断。这种误判一旦形成,后面沟通起来就非常吃力,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澄清事实,纠正认知,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消耗人。

有时候,信息难,还体现在“如何获取”上。尤其是在一些相对传统或者封闭的行业,核心信息可能就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里,普通人很难接触到。想要打破这种信息壁垒,不仅仅是花钱买资料,很多时候需要的是人脉,是信任,是时间去慢慢建立起来的contact。没有这些,谈何容易。

信任赤字:敲不开的心门,怎么进?

有了信息,还得有信任。这“交易难”,很多时候也是“信任难”。尤其是在一些初次合作,或者金额比较大的交易中,买卖双方都带着审慎甚至些许怀疑的态度。谁也不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然后受伤的人。对方可能会担心货款安全,担心产品质量不达标,担心承诺无法兑现。同样的,我们也可能担心对方的付款能力,担心对方是否真的需要我们的产品,甚至担心对方的商业信誉。

还记得有一次,我们想跟一家在供应链上游很有优势的公司合作,但他们对我们这样的下游企业,尤其是我们当时相对较新的品牌,是持保留态度的。他们担心我们的订单量不稳定,担心我们的产品最终能否顺利推向市场,更担心一旦合作出现问题,会影响到他们自身供应链的稳定性。对方宁愿少量多次地卖给其他长期合作的老客户,也不愿冒险跟我们这“生面孔”建立大规模的合作。这种信任的建立,不是靠一张宣传册,也不是靠一次短暂的会面就能解决的。

建立信任,说到底是个“试错”和“证明”的过程。你需要一次次地用可靠的表现去回应对方的疑虑。或许是从小订单开始,或许是提供更详尽的质检报告,或许是允许对方到工厂实地考察。这些细节,都在一点点地累积信任的筹码。如果这些环节出现任何一点差池,比如一次交货延误,或者产品有微小瑕疵被放大,都可能让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出现裂痕,让“交易难”的问题再次浮现。

流程梗阻:繁琐的环节,磨平的耐心

除了信息和信任,交易中的流程也常常是“拦路虎”。我这里说的流程,不只是简单的下单、付款、发货,而是一些更复杂的环节。比如,在一些跨境贸易中,涉及到报关、商检、信用证,还有各种各样的合规性文件。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为资料不全、信息错误,或者审批周期长而卡住。我亲身经历过,一个本来很顺畅的交易,因为某个部门的审批人员休假,或者某个文件格式不符合要求,就活生生地停滞了数周,整个交易的节奏都被打乱了。

再比如,在一些涉及技术服务或定制化产品的交易中,前期的需求沟通、方案设计、原型开发、到最终验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变数。买家可能随时会调整需求,卖家也需要在有限的成本内去满足这些变化。如果双方没有一个清晰的、双方都认可的流程和反馈机制,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分歧。我们曾经有一个项目,客户在半途突然提出一个非常规的修改,我们这边虽然技术上可行,但按照原有的合同和流程,执行起来非常麻烦,需要重新评估成本、工期,还需要双方重新签字确认。这个来回折腾的过程,不仅耗费了大量精力,还让本来应该快速推进的交易变得异常艰难。

而且,很多时候,流程的“难”还体现在“可预测性”的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环节会出现什么幺蛾子。是对方的某个关键部门临时改变了政策?还是我们的供应商出了状况?这种不确定性,让每一次交易都像是在“开盲盒”,增加了交易的难度和风险。

期望错配:不一样的“好”,怎么谈?

最后,还有一个我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买卖双方的“期望错配”。这不仅仅是价格上的差异,更多的是对“价值”本身理解的不同。比如,我们销售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可能还包含了我们的技术支持、售后服务、品牌信誉,甚至是一种解决方案。而买家可能只看到了产品的功能,或者只是想满足一个最基本的需求。

有一回,我们在推广一个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我们强调的是它能带来的长期效率提升、人力成本节约以及生产稳定性。而客户的采购负责人,更关注的是眼前的采购价格和设备的易用性。他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包含了一整套的培训和维护计划,这些都是隐性的价值。因为期望值不在一个频道上,导致我们在沟通中,总有一种“说不到一块儿去”的感觉。我们讲的是未来的收益,他谈的是当下的支出。

这种期望上的不匹配,如果不及时沟通和调整,最终会让交易走向僵局。要么是价格上无法达成一致,要么是最终交付的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对方潜在的、但又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期望。所以,很多时候,为了让交易顺利进行,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市场,去让潜在客户理解我们提供的价值,以及我们期望获得的回报。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