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有多少只?”这看似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很多新来的朋友一上来就问。但其实,这个问题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也反映了大家对港股市场的认知程度。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会忍不住想,他们是想知道一个确切的数字?还是想了解港股的构成?又或者,是想借此判断市场的规模和机会?说实话,我一开始的时候,也纠结过这个问题,总觉得有个标准答案会更好。但做久了,才明白,数字只是一个层面,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逻辑。
首先,得承认,港股的股票数量一直在变。这不是一个静态的数字。新股不断上市,老股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退市,比如私有化、合并、或者业绩实在太差被摘牌。所以,要给一个精确到个位的数字,在任何一个时间点都很难保证绝对准确。我以前也尝试过统计,每次统计出来,过几个月可能就不一样了。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新股季的时候,你会明显感觉到市场的活跃度,很多公司一股接一股地往上冲。
我记得有一次,我跟几个刚开始做港股的朋友聊,他们就在纠结说,“今天看到个数据说有XXX只,明天又变成XXX+几只了,到底哪个对?” 我当时就跟他们说,别太纠结那个死数字,重要的是理解这个变化的原因。比如,为什么最近新股这么多?是不是因为融资环境好了?或者,为什么有些股票退市了?是不是行业出了问题,或者公司经营不善?这些比单纯的数字更有价值。
而且,不同类型的上市股票,统计口径也可能不一样。比如,有些是在主板上市的,有些是在创业板上市的。主板相对成熟,很多蓝筹股都在这里。创业板则更具成长性,但风险也相对高一些。有些人问“港股有多少只”,可能他心里想的是主板的那些大型企业,但实际上,那些在创业板挂牌的,也都是真正的“港股”的一部分。所以,如果想要一个相对全面的理解,光看主板那肯定是不够的。
说到主板和创业板,这就像是港股市场里的两条不同的“赛道”。主板主要是那些比较成熟、规模较大、盈利能力相对稳定的公司。你像一些知名的银行、地产、大型的消费品公司,大部分都在主板。在主板上市,对公司的要求也比较高,盈利能力、市值、公众持股比例等等,都有比较严格的标准。这意味着,在主板上的公司,整体上来说,抗风险能力会更强一些,投资起来也相对稳健。
而创业板,顾名思义,就是为那些具有高增长潜力,但可能还没有成熟盈利模式的新兴企业提供的融资平台。这其中,很多科技公司、生物科技公司,包括一些消费升级概念的公司,都选择在创业板上市。创业板的上市门槛相对低一些,更侧重于公司的未来发展潜力。所以,你能看到很多在创业板的公司,股价波动会比较大,可能一夜之间暴涨,也可能迅速下跌。这对于追求高回报但愿意承担更高风险的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我自己在操作的时候,也会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和自己的风险偏好,在主板和创业板之间做一些侧重。比如,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我可能会多关注一些创业板的成长股,希望能抓住那波快速增长的机会。但如果市场进入调整期,我更倾向于把资金放在主板上一些比较稳健的公司,或者是一些周期性行业中估值合理的标的,以求稳健度过调整期。
除了主板和创业板,港股市场还有一些细分领域的统计,或者说,不同板块的划分。比如,很多人会提到“恒生指数”成分股,但恒生指数的成分股只是港股所有股票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市值zuida、流动性最好、最具代表性的一些公司。如果你只关注恒生指数,那你就错过了港股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其他公司。
还有一些是根据行业来划分的,比如,金融、地产、科技、消费、能源等等。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估值逻辑。比如,前几年科技股火爆的时候,很多科技公司在港股上市,市场关注度非常高。最近几年,生物科技公司也涌现了不少,很多以前在国内无法上市的创新药企,都选择在香港上市,这使得港股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都在不断提升。
有时候,我们也会根据上市地点来区分。比如,一部分是“H股”,也就是内地公司在香港上市的股票。还有一部分是“红筹股”,是那些在境外注册,但由中国内地相关机构或公司控制的企业。另外,还有一些是纯粹的“本地股”,也就是在香港注册成立、主要在香港经营的公司。这些不同的构成,也代表了港股市场的多元化和国际化程度。
在实际操作层面,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一手”的交易单位。港股和A股的交易单位不一样,一手可能不是100股,可能是1000股、500股,甚至更多,这取决于公司章程的规定。这个“一手”的大小,也决定了你参与某只股票的门槛。有时候,你会发现,一只你很看好的股票,但因为一手交易单位很大,短时间内可能就没办法以小额资金参与进去。
更深一层来说,即便我们有了总数的概念,但真正能被普通投资者方便交易的,往往也只是一部分。很多股票的流通性并不好,即使有交易,价格也可能波动很大,或者根本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去买卖。在统计“港股有多少只”的时候,我有时会想,真正对市场有意义的,或者说我们能够有效利用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些交易不活跃、或者被少数人深度持有的股票,虽然也算在“有多少只”的统计里,但对大部分散户来说,它们的可达性是有限的。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只很有意思的公司,做的是一个比较小众的领域,增长潜力不错。但打开交易软件一看,发现它每手的交易单位是10000股,而且很多天下来,日均成交量就那么几万股。我当时就放弃了,因为即使我能买得起,后续的买卖都会很麻烦,很容易被庄家或者少数大户左右价格。
所以,当你问“港股有多少只”的时候,我更倾向于给你一个大致的范围,而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通常来说,港股市场上的上市公司数量,大概在几千只的级别。这个数字是动态的,并且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但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这个市场足够大,大到你可以找到各种各样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公司。
对我个人而言,与其去纠结那个具体的“多少只”,我更关注的是,在这几千只股票里,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这涉及到如何筛选,如何分析,如何判断。我会根据自己的投资策略,比如价值投资、成长投资,或者技术分析,来圈定一个我们自己关注的股票池。这个股票池的大小,可能只有几百只,甚至几十只,但这些都是我们认为有潜力的标的。
我曾经试过,把自己关注的股票数量不断扩大,希望能“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结果发现,信息过载,研究不过来,反而导致决策失误。后来我才明白,关键不是有多少只股票,而是你能真正理解并驾驭多少只。所以,与其问“港股有多少只”,不如问问自己,你能深入研究和把握多少只?这个答案,对你的投资实践,会更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