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谈疫情如何结束:一场仍在进行中的探索

财经新闻 (4) 4小时前

钟南山谈疫情如何结束:一场仍在进行中的探索_https://wap.ycdhulan.com_财经新闻_第1张

“钟南山谈疫情如何结束”,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感觉很多人可能理解得有点……怎么说呢,就是把“结束”想得太简单了,好像有一个明确的开关,一按下去,病毒就消失了。但实际上,尤其是在我们这些在一线跟病毒打交道的人看来,这更像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调整、适应、最终找到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点的过程。

我们对“结束”的理解演变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可能都期盼着“清零”,彻底消灭病毒,像SARS那样。那种感觉很明确,就是把病例控制住,把传染源找到,然后隔离、治疗。那个阶段,大家对“结束”的定义很清晰,就是没有本土新增病例了。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实现了这一点。那时候,感觉胜利在望,非常有成就感。

但病毒它一直在变,不断地出现新的变异株。而且,传播能力越来越强,致病性相对减弱,但更隐匿,更不容易被发现。这就让“清零”变得越来越困难,代价也越来越大。从最初的对德尔塔的反应,到后来的奥密克戎,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结束”的定义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大家开始意识到,也许病毒不会完全消失,而是会像流感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学术会议上,有同行就提出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始思考“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以及“结束”到底意味着什么。那时候,很多人还在坚持“清零”的理念,觉得这个说法有点“投降”的意思。但现在回头看,这其实是一种对现实的客观认识,也是一种对未来趋势的预判。

从“清零”到“共存”的阵痛

从“清零”策略到“乙类乙管”,这个转变过程,说实话,我们都经历了不少挣扎和反复。一方面是科学上的考量,病毒的特性变化,疫苗和药物的出现,人群免疫力的提升,这些都让我们有了更多选择。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压力,心理的疲惫,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很多人觉得,“清零”带来的生活不便,以及经济上的停滞,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我还记得在某个城市的防疫检查点,看到一些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因为一个行程码的问题,进不了商场,脸上那种失落和无奈。那种场景,对我们这些执行政策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触动。我们不能只看到数字,还要看到背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感受。

当然,这个转变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放开”的时候,确实出现了一些超出现有医疗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比如重症监护床位紧张,药物供应短缺等等。这让我们再次意识到,虽然策略变了,但疫情防控的“底线”不能丢,特别是对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弱势群体的保护,这才是最关键的。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我们的医疗资源调配和药物储备。

钟南山对未来趋势的判断

钟南山院士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表达过他的看法。他强调,病毒的演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必须跟着病毒的步伐走,而不是试图去“战胜”一个不断变化的对手。他认为,未来的疫情,可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局部流行”或者“季节性流行”,就像流感一样。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管理它,将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降到最低。

他提到过,关键在于提高人群的整体免疫力,这包括疫苗接种,也包括自然感染后形成的免疫。同时,加强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对高危人群的精准保护,至关重要。这意味着,我们的防疫重点会从“全面管控”转向“科学精准”。要建立一个更具韧性的公共卫生体系,能够应对病毒的反复出现,但又不至于让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大的影响。

我还记得他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非常肯定地说:“我们终将战胜新冠病毒。”但他同时也解释,这里的“战胜”不是说病毒会消失,而是说我们会找到一种与它长期共存的方式,让它的危害变得微乎其微,就像我们现在对待其他许多传染病一样。

我们还在学习和适应

现在回想起来,过去的几年,每个人都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对于我们专业人士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学习了病毒的各种变异,研究了不同疫苗的有效性,探讨了各种治疗方案。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比如一些社区在疫情期间,如何组织居民互助,如何提供心理疏导。同样,我们也经历了一些失败的尝试,比如过于僵化的防控措施,或者信息发布的不及时,都给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总的来说,我认为“疫情如何结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取决于病毒本身的演变,取决于我们科学认知的高度,更取决于我们社会整体的适应能力和应对策略。从“清零”到“常态化管理”,这本身就是对“结束”的一种重新定义,是一种更加务实和科学的态度。

目前,虽然我们已经不再追求“清零”,但病毒的威胁依然存在。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群体,比如老年人、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他们仍然是需要被重点保护的对象。我们看到很多医疗机构在努力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包括社区医院的接诊量,重症监护床位的扩充,以及药物的储备。这些工作,都是为了确保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后,我们能够依然有能力应对可能出现的波峰。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为“放开”就放松警惕,尤其是在个人防护方面。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在降低病毒传播方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而且,科学的疫苗接种,特别是针对高危人群的加强针,能够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所以,与其说“钟南山谈疫情如何结束”,不如说,我们都在共同探索“疫情如何以一种可控、可接受的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和努力。

```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