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到“股票退市”,脑子里就只剩下“归零”两个字,感觉钱打了水漂。其实,事情远比这复杂,也并非全然绝望。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股票退市后,那些曾经鲜活的上市公司,它们的身影究竟会走向何方。
大家对退市的理解,很多时候停留在“不让在主板继续交易了”这个层面。没错,这是最直接的结果。上市公司因为触犯了交易所的规定,比如财务造假、连续亏损、信息披露违规等等,会被强制摘牌。很多人觉得,摘牌就等于彻底消失,但实际上,退市只是股票交易场所的变更,而不是价值的彻底蒸发。
我记得之前有个老客户,买了一只股票,后来这家公司因为财务问题被ST,再然后就退市了。他当时特别着急,问我怎么办,是不是血本无归。我跟他解释,退市不等于公司破产,只是交易渠道变了。如果公司本身还在运营,有资产,有盈利能力,它的股票即便不在公开市场上交易,也依然有价值,只是变现的渠道会非常有限,而且风险极高。
那么,退市的股票主要会去哪里呢?在国内,最常见的就是进入所谓的“老三板”市场,也就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的精选层(现在已调整为北交所一部分,但历史上的“老三板”概念仍有其特殊意义)。当公司股票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被强制摘牌后,如果符合一定条件,是可以申请进入新三板市场继续交易的。这就像一个“过渡性”市场,给那些暂时遇到困难但仍有翻身机会的公司一个喘息的空间。
当然,能进入新三板,本身就需要公司满足不少条件。比如,公司需要完成股改,规范治理,并且在新三板挂牌前,要满足一定的公众持股比例和股东人数要求。这个过程是比较严谨的,不是说你想去就能去,而是交易所会审核,也需要公司自身积极配合。
我接触过一些在主板退市后,又转到新三板交易的公司。他们的股票在主板时,流动性可能还不错,但退市后,在新三板的价格波动会非常剧烈,而且交易量也会大幅萎缩。一些本来就经营困难的公司,在退市后,在新三板上可能更加无人问津,股价低迷,投资者的退出也变得异常艰难。
但不是所有退市的公司都能幸运地进入新三板。很多时候,退市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已经资不抵债,或者经营状况已经糟糕到无可救药的地步。这种情况下,退市就意味着公司可能要面临破产清算。
一旦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它的所有资产,包括设备、房产、知识产权等,都会被依法变卖,所得资金按照法律规定的顺序进行分配。通常来说,股东的权益是排在最后的。这意味着,在清偿完员工工资、税款、银行贷款等债务之后,如果还有剩余,才能轮到股东。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分给股东的钱,少之又少,甚至为零。
我曾经亲身处理过一起客户因为buy某家退市公司股票而遭受巨额损失的案例。那家公司就是因为连续巨额亏损,而且审计机构出具了非标意见,最终被强制退市。退市后不久,公司就启动了破产清算程序。结果是,股东们一分钱都没拿到,全部的投资都打了水漂。所以,对于退市股票的处理,我们必须区分是单纯的交易场所变更,还是走向了破产清算。
面对可能退市的股票,我们作为投资者,应该做什么?首先,要对风险有清晰的认识。上市公司的股票,尤其是那些被ST、 ST的股票,风险提示已经非常明显了。我们要理解,投资的本质是承担风险,而并非稳赚不赔。
如果持有的股票被退市,并且进入了新三板市场,如果公司基本面尚可,未来还有转型和发展的可能,可以考虑继续持有,但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深入研究。但如果公司已经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且没有明确的改善迹象,那么,尽早止损,将损失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往往是更明智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对于退市股票的处置,不能抱有“守株待兔”的心态,认为总有一天会“起死回生”。市场的规则就是优胜劣汰,当一家公司无法满足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时,其价值就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我的经验告诉我,对于那些已经走上绝路的退市公司,我们能做的,就是及时止损,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更有潜力的标的上。
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情况,就是一些公司退市后,可能还会存在一些非公开的“场外交易”,或者之前股东之间有过一些私下协议,允许在公司内部或者特定圈子内进行股票的转让。但这种方式,风险非常高,而且交易的有效性、安全性都难以保障,不适合普通投资者参与。
我曾经听业内前辈讲过,有些小型公司的创始人,在公司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继续上市但又没到破产地步时,会尝试和老股东们协商,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股权的流转。但这些都是零散的、非主流的做法,而且往往伴随着很高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风险。对于绝大多数退市公司而言,它们的股票价值,往往也就在这个“退市”的动作中,被极大地折扣了。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