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股的“逆风飞扬”:为何总有人敢于接盘?

财务投资 (3) 1天前

退市股的“逆风飞扬”:为何总有人敢于接盘?_https://wap.ycdhulan.com_财务投资_第1张

问出“为什么退市股还有人买”,其实是很多人对市场的直观疑惑。你盯着它,它名字都从主板消失了,流动性基本丧失,未来前景不明朗,按理说,应该没人碰了,可实际呢?总有那么一两只,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还是能被零星买走。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在支撑?不炒作,不追风,就好像一个老股民随手聊聊,咱们就试着扒一扒这个事儿。

一、不是所有退市都“死透了”

不少人一听“退市”,脑子里就蹦出“ST”那几个字,感觉是到了生命的尽头。但实际上,退市是个挺复杂的过程,有主动退市,也有被动退市。主动退市,比如公司觉得在公开市场融资成本高、信息披露麻烦,或者想进行私有化,把公司回A股或者港股重新上市,那它退市了,对公司自己来说,可能反而是个“轻装上阵”的机会。

当然,大多数人说的退市,更多是指那些因为经营不善、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规而被强制摘牌的。这确实是最危险的一类。但即使是这类,也并非一无是处。有时候,你可能会遇到一些已经退市一段时间,但它的核心资产、或者某个业务板块,在业内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只是因为整个公司被“连累”了,才走到退市这一步。

我之前遇到过一个案例,一家公司因为连续多年的亏损,加上点儿信息披露上的小瑕疵,被强行退市了。这公司在退市前的股价已经跌到谷底,基本没人关注。可退市后,它名下有一块不错的土地,地段还可以,另外,它原本某个细分市场的渠道资源,也还有一些价值。后面有人开始零星地接手它的股票,并非是看好它重新上市,而是冲着那些“非主业”的资产去的。当然,这种操作风险极高,跟db没两样,而且后续怎么把这些资产变现,也是个大问题,绝大多数投资者是亏得血本无归。

二、被边缘化的“估值洼地”?

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人对“退市”两个字,有一个刻板印象,觉得一旦退市,就万劫不复。但市场从来不缺“反常识”的操作。对于一些非常有经验、或者说“胆子比较大”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一个曾经是上市公司,即使退市了,但它的基本面,或者某些被市场过度悲观解读的部分,可能存在潜在的估值洼地。

这种想法,往往建立在对公司历史业绩、行业地位、以及退市原因的深度研究之上。他们会去分析,退市的原因是否是暂时的、可修复的?公司在退市前,有没有优质的资产被市场忽视?退市后,有没有可能通过其他渠道,比如协议转让,或者被其他公司并购,来实现价值的回归?

我见过一些投资者,他们会去研究那些已经退市多年的公司,尤其是一些在交易系统里,还有一些“老三板”甚至“新三板”的挂牌公司,这些公司虽然已经不在主板市场,但它们的股票,或者说它们的股权,仍然在流通。他们不是凭空去买,而是基于对公司某些特定资产的看好,或者对公司管理层未来重组能力的判断。这属于一种非常小众的投资方式,需要极强的专业知识和风险承受能力。

三、博取“重新上市”的渺茫机会

当然,这可以说是退市股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最虚无缥缈的地方——重新上市。理论上,如果一家公司在退市后,能够解决导致其退市的问题,比如财务造假的问题得到澄清,或者业绩得到显著改善,那么它是有可能在满足一定条件后,申请重新回到主板或者科创板等板块上市的。

这种案例,虽然凤毛麟角,但确实存在。一旦公司成功重新上市,并且之前buy了它退市前的股票,那回报可能会非常惊人。这就是为什么,总有人愿意去“博”这个概率,即使这个概率非常非常小。他们买的不仅仅是股票,更是对公司未来“复活”的期待。

只不过,这其中的难度,我们不能低估。能解决退市问题的公司,本身就屈指可数。而且,重新上市的流程、条件,都是非常严格的。更多时候,投资者抱着这个希望去买,最终只是把希望变成了账面上的浮亏,然后无限期地等待。

四、市场角落里的“特殊交易”

除了前面说的,还有一些情况,可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投资”。比如,一些公司退市后,虽然不再公开交易,但它的股票可能还在一些非公开的渠道流转。或者,一些持股的股东,由于各种原因,急于变现,可能会以非常低的价格,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把股票卖给其他人。

这些交易,往往非常零散,参与者也通常是与公司有过深度接触的人,比如前员工、供应商、或者一些有特定目的的机构。他们买入这些股票,可能并不是为了短期的价格波动,而是有着更长远的规划,比如等待公司重组、或者与上市公司进行资产置换等。

我曾经听说过,有某个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了达到控制一家退市公司的目的,会通过各种渠道,一点一点地收购其股份,这样一来,虽然付出的价格很低,但最终能达到控制权的目的。这种行为,已经脱离了普通投资者的范畴,更像是产业并购或者资本运作的一部分。

五、情绪与赌性的交织

说到底,为什么退市股还有人买,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情绪和赌性的结合。当一个股票被退市,而且价格非常低廉的时候,它往往会吸引一些“敢于冒险”的投资者。这些人可能觉得,这个价格已经足够低了,再跌也跌不到哪里去,反而有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迎来意想不到的反弹。

这是一种典型的“风险偏好”问题。对于风险承受能力极高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把退市股当作一个“超低价”的caipiao来买。买的不是价值,而是那个极小的、能够带来巨额回报的可能性。这种心态,在很多低流动性、低价格的交易中都能看到,退市股只是其中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一些投资者确实有他们自己的一套逻辑。但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我还是那句话,远离退市股,尤其是那些因为严重违规而被强制退市的公司,风险太大了,一旦买入,很可能就是血本无归,而且资金会被长期冻结,无法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