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度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一个做了很久的营销人的碎碎念

货币市场 (4) 15小时前

参与度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一个做了很久的营销人的碎碎念_https://wap.ycdhulan.com_货币市场_第1张

“参与度”这个词,听着挺玄乎,但真要落地到工作里,很多人脑子里可能都有点模糊。我做营销这么多年,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客户,聊过不少关于“如何提升用户参与度”的话题。有时候,对方说的是活跃度,有时候说的是互动率,甚至还有人把转化率也算进去。这让我觉得,我们得好好捋一捋,到底什么才算真正的参与度

从“看热闹”到“加入局”:参与度的几个层次

在我看来,参与度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过程,一个用户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的旅程。最初级的,也许就是浏览、点赞、分享这样的“浅参与”。看到一条有趣的短视频,顺手点个赞,或者转发给朋友,这算参与了,但程度很低。再往上,用户会愿意在评论区留言,哪怕只是简单的“哈哈”或者“沙发”。这稍微深入了一点,他们开始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虽然依旧是碎片化的。

更进一步,就是用户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内容背后的故事,比如看完一个长篇幅的深度文章,或者认真研究一个产品的详细介绍。这说明他们对内容本身产生了兴趣,并且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去消化。而最高层次的参与度,我认为是用户愿意贡献自己的内容,比如在社区里发帖提问、分享经验,或者参与到产品的功能测试、品牌共创活动中来。这种“创造性参与”才是真正说明用户对一个品牌、一个平台产生了深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们之前服务过一个汽车品牌,他们做了一个用户共创活动,邀请用户上传自己改装爱车的照片和故事。结果大家反响特别好,不仅仅是那些真正改装过的车主,很多普通车主也开始分享自己对爱车的想法,甚至是未来改装的规划。这种用户自发生成内容的行为,就是非常高的参与度体现。

衡量参与度:别只盯着KPI,要看“互动”的本质

很多人在衡量参与度的时候,会习惯性地去看点赞数、评论数、分享数这些显性的数据。这些当然重要,但它们只是参与度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更关键的是要理解用户为什么会进行这些行为。是内容本身足够吸引人,还是活动设计得足够有意思?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直播带货,主播非常卖力地互动,观众也刷大量的礼物和评论。但很多时候,这些互动可能只是暂时的狂热,用户真正对产品产生了buy意愿,或者愿意持续关注这个账号,那才是更深层次的参与。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刷屏式的评论等同于高参与度,那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发泄,而非对内容本身的深度认同。

我记得有个朋友运营一个知识分享社区,初期数据很好,各种“大神”分享高质量内容,点赞和评论都很多。但慢慢地,参与者就集中在那少数几个“大神”身上,其他用户只是默默看,不敢发声。这就是用户参与的“金字塔效应”。这时候,如果只盯着“点赞数”,你会觉得社区很活跃,但实际上,大量潜在的参与者是被“沉默”了。

所以,衡量参与度,我们得往“互动”的本质去靠拢。一个好的衡量标准,应该能体现用户对内容的“投入程度”和“互动深度”。比如,用户花在内容上的平均时长,用户之间是否有有效的沟通,用户是否愿意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或传播。这些都能比单纯的点赞数更能反映真实的参与度

那些“参与度陷阱”:别被虚假繁荣蒙蔽了双眼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很容易掉进一些“参与度陷阱”。最常见的一种就是“任务式参与”。比如,某些平台为了鼓励用户发帖,会设置各种签到奖励、积分兑换,甚至现金红包。用户为了这些奖励,确实会去发帖、评论,但内容质量往往不高,而且一旦奖励取消,参与度也会随之骤降。这种参与,更像是“交易”,而不是真正的兴趣驱动。

还有一个误区是过度依赖“推送”。我们经常会收到各种APP的推送通知,有时候甚至一天能收到几十条。虽然这增加了用户打开APP的“频率”,但如果内容与用户需求不匹配,反而会引起用户的反感。用户被动地接收信息,算不上真正的参与。就像你不断给一个人塞传单,对方可能拿着传单,但心可能早就飞到别的地方去了。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项目,初期数据增长很快,用户活跃度也非常高,各种评论刷得飞起。我们一度认为项目非常成功。但深入分析数据后发现,很多评论都是机器人刷的,或者是一些模板化的回复。用户真正理解和消化内容的比例非常低。这种数据,就是典型的“虚假繁荣”,看起来很热闹,但对品牌或产品的长期价值贡献微乎其微。

回归初心:让用户“想参与”才是王道

说了这么多,到底怎么才能真正提升参与度呢?在我看来,核心还是在于“内容”和“场景”。

首先,内容必须真正触动用户。这包括内容的情感价值、知识价值、娱乐价值,甚至价值观上的共鸣。一个能引发用户思考、带来情感连接、或者提供实际帮助的内容,自然会吸引用户主动参与。例如,一些品牌会通过讲述品牌背后的故事,或者与用户一起探讨社会议题,来建立情感连接,从而激发用户的参与意愿。

其次,场景的设计也很关键。我们需要为用户提供便利、愉悦、有价值的参与场景。这包括优化产品交互,让用户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设置有意义的互动机制,比如问答、投票、小游戏;或者搭建一个有归属感的社区,让用户在这里能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参与度,源于用户的“内在驱动”。我们要做的是营造一个能够激发用户内在驱动的环境,而不是用外在的刺激去“逼”用户参与。当用户觉得参与是件有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时,他们的投入自然会更高,也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