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谈到家族企业如何治理,脑子里就蹦出各种规章制度,什么股权架构、董事会设置。这话不假,但光有这些“形”,没“神”,企业照样活不好。我接触的不少家族企业,最头疼的往往不是外部市场变化,而是内部“人”的问题,特别是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分配。
家族企业的核心魅力在于它承载了家族的荣耀和愿景,但这份亲情,在企业经营中,有时反而是最棘手的“变量”。你想想,一个职位,是给能力最强的外姓职业经理人,还是给能力稍逊但血脉更近的家族成员?这个问题,一旦涉及,往往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背后牵扯的家族情感、期待,甚至几代人的付出,都不是简单的工作能力评估能替代的。
我见过一些企业,为了平衡家族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搞什么“家族成员必须外姓人提拔”的规定。初衷是好的,防止裙带关系,但执行起来,往往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家族成员觉得自己被“特殊对待”,而外姓职业经理人也可能因为这种“明知故犯”的规则而感到束手束脚,不敢真正放手施展。久而久之,双方的信任基础就开始动摇了。
更别提一些家族内部的“潜规则”了。比如,某个家族成员虽然能力不行,但因为是“长子”或者“核心家族”成员,就能在一些重要决策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哪怕他的意见并不明智。这种现象,外姓人看在眼里,自然也就心生芥蒂。长期下来,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会觉得“前途无望”,选择离开,留下的往往是那些不那么看重职业发展,更看重“家族内部资源”的人。这无疑是个恶性循环。
提到家族企业如何治理,股权结构是绕不开的话题。但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家族股权越集中,越能保证家族的控制权,企业就越稳定。我的经验告诉我,这并非绝对。过于集中的股权,如果背后没有一个清晰、公正的决策机制,很容易变成少数人的“一言堂”,也容易引发家族内部的“争权夺利”。
我曾经帮助过一家制造业企业,他们的创始家族股权高度集中在创始人及其几个儿子手中。创始人去世后,几个儿子因为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投资策略存在巨大分歧,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内斗。董事会形同虚设,决策效率低下,市场机会也因此错失了不少。最终,他们不得不引入外部战略投资,稀释了家族股权,才勉强平息了纷争,但企业的元气已经大伤。
反过来,有些家族企业,在早期引入了一些非家族核心成员的股权,比如一些对企业发展有贡献的元老,或者是有战略意义的外部投资者。只要股权设计合理,比如设置一定的表决权限制或者委托投票机制,反而能形成一种制衡,让决策更加审慎和全面。关键不在于股权是否“纯粹”,而在于股权结构能否支撑起一个有效、公平的治理体系。
“富不过三代”,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也点出了家族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接班人问题。家族企业如何治理,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如何培养下一代接班人。
我见过一些例子,创始人年纪大了,急于把位子传给儿子,但儿子能力明显不足,或者对家族企业毫无兴趣,只是在“守业”。这样下去,企业必然衰败。更极端的是,有些创始人自己都不确定谁能真正接班,就开始在几个儿子之间制造竞争,甚至鼓励他们互相“使绊子”,以为这样能选出最强的。结果呢?往往是家族关系破裂,企业也被搞得乌烟瘴气。
真正的接班人培养,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首先,要对下一代进行全面的能力评估,包括他们是否真的热爱这份事业,是否具备领导力、战略眼光和责任感。其次,要给他们充分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让他们在不同岗位上摸爬滚打,接触真实的商业挑战,而不是仅仅在办公室里“镀金”。
我个人比较推崇的做法是,在明确家族接班人意愿和能力的前提下,可以先让他们从基层做起,或者在其他优秀企业历练一段时间,吸收外部的先进管理经验。同时,建立一个独立的、由家族成员和外部专家组成的“家族委员会”或“人才发展委员会”,负责接班人的评估、培训和提名。这样,可以zuida程度地降低家族内部情感因素对选拔过程的影响,确保选拔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很多家族企业在谈到治理时,往往在“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之间划出一道泾渭分明的界限,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我认为,这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思维。家族企业如何治理,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他们“协同作战”。
核心在于建立一套清晰的激励和问责机制,让所有参与企业经营的人,无论是不是家族成员,都能感受到公平的对待和发展的机会。如果家族成员在企业里享受了“特殊待遇”,比如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酬,或者不受约束的用人权,而职业经理人却要承担所有风险和压力,这种不公平感就会慢慢侵蚀企业的士气。
反之,如果企业能够建立起基于绩效的激励体系,让优秀的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都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和晋升机会,那么他们自然会更有动力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有时候,一个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他带来的战略眼光和管理经验,对家族企业的发展可能比一个能力平平的家族成员更有价值。
我接触过一家做连锁餐饮的企业,他们的创始人是位非常有魄力的老先生,但后期很多经营细节都交给了他培养起来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家族成员更多地扮演了“战略指导”和“文化传承”的角色,并不直接插手具体的门店管理。这种“分工协作”,反而让企业保持了活力和效率,也为家族后代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沟通。家族企业如何治理,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而沟通是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很多家族企业内部的矛盾,表面上是关于业务决策,深层原因往往是沟通不畅,导致误解、猜忌滋生。
我见过不少企业,家族会议开得像“批斗会”,或者根本就不开。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在私下里议论,或者通过所谓的“传话筒”传递。这样的氛围,怎么可能形成有效的决策?
建立一个定期的、透明的沟通平台非常重要。这可以是定期的董事会会议,也可以是专门的家族成员大会,甚至是定期的“面对面”交流。在这些场合,大家可以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担忧和建议,听取别人的意见。关键是,要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大家敢于说真话,不怕被“穿小鞋”。
例如,有些企业会设立家族办公室,除了处理财务和法律事务,也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协调家族成员之间的沟通,组织一些家庭活动,增进感情,同时也能在非正式场合解决一些潜在的矛盾。我见过有些企业,在家族成员之间发生分歧时,会邀请第三方咨询师或者家族治理专家介入,帮助大家梳理问题,找到共识。这种外部介入,往往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让原本可能僵化的关系重新流动起来。
总而言之,家族企业如何治理,没有万能的公式。它需要结合家族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和调整。但无论如何,尊重人、关注人、把“人”的问题梳理清楚,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基。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