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创业板“不涨”?深层原因剖析与实战观察

货币市场 (4) 5小时前

为何创业板“不涨”?深层原因剖析与实战观察_https://wap.ycdhulan.com_货币市场_第1张

“创业板怎么不涨?”这绝对是当前市场里,尤其是那些关注科技创新、成长股的投资者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说实话,看盘久了,也总感觉好像哪里不对劲。明明有很多好公司,技术也很领先,但指数就是纹丝不动,甚至还在掉血。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今天就跟大伙儿聊聊,凭着在市场里摸爬滚打这些年的经验,我说说我看到的一些情况。

市场情绪与宏观压力的双重挤压

首先,得承认,市场不是孤立存在的。创业板,特别是那些中小盘的科技成长股,对宏观经济和市场情绪的敏感度其实要比大盘股高得多。你想啊,一旦经济数据不太好,或者政策上有什么风吹草动,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避险,资金会往哪里跑?自然是那些更稳健、更抗周期的板块,比如消费、医药,或者是一些有稳定现金流的蓝筹股。创业板里很多公司,尤其是早期或者仍在烧钱的科技公司,它们的前景确实依赖于经济的景气度,一旦宏观环境收紧,大家对未来的预期就打了折扣,这时候就算公司基本面不错,但没人愿意给一个高估值,自然就涨不上去了。

我记得前两年,那时候经济还在复苏期,大家对科技创新充满期待,创业板那是相当活跃,很多股票涨得跟坐火箭似的。但后来,随着全球通胀压力加大,美联储加息,国内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整个市场的风险偏好就下来了。尤其是在流动性收紧的环境下,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盈利模式还没完全跑通的公司来说,压力就非常大了。那些原本估值不低的公司,一旦盈利达不到预期,或者增长放缓,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杀估值”。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常说的“预期差”。市场总是在博弈未来,如果大家都普遍看好一个方向,并且已经把这个预期打到了估值里,一旦实际情况稍微不如预期,哪怕只是“不如预期”而不是“不及预期”,都有可能引发一波下跌。创业板的很多公司,尤其是一些热门赛道的,往往估值就很高,一旦市场对它的未来增长速度产生怀疑,这个“不涨”的局面就很容易出现。

盈利与估值的“脱钩”现象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创业板里很多公司,尤其是我们看到的一些新经济、高科技公司,它们往往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虽然有技术、有创意,但营收和利润的增长节奏,跟市场给它的估值,有时候会“脱钩”。以前大家可能还能容忍它不赚钱,只要看得见未来的“大饼”。但现在,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高,以及投资者的理性回归,对“画饼”的耐心明显减少了。大家更看重的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

举个例子,我们过去看到一些“烧钱”模式的公司,通过不断融资来扩大市场份额,但一直没有实现盈利。在牛市里,这可能被解读为“战略性投入”,但在存量博弈或者熊市环境下,这种模式就很容易被质疑。市场会问:你什么时候能赚钱?你的商业模式到底能不能支撑起这么高的估值?如果答案不清晰,那么“不涨”乃至下跌,就是大概率事件。

而且,创业板的成分股里,有很多是中小市值公司。这些公司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行业周期性调整、关键技术被超越、或者管理层出现问题,其股价波动性就会非常大。不像那些大盘股,体量大,现金流稳,抗风险能力强,它们能承受住一些短期的利空。所以,在市场整体偏弱的时候,创业板的“不涨”甚至下跌,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风险释放”。

结构性分化与“二八效应”的加剧

现在市场越来越明显的一个特点是结构性分化,创业板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创业板不涨”,而是要看具体哪些公司在涨,哪些在跌。往往,那些真正有核心技术、业绩增长确定性强、并且估值相对合理的公司,依然会有不错的表现。但那些概念炒作、基本面支撑不足的公司,一旦失去流动性或者市场焦点转移,就会被打回原形。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创业板指数的涨跌,被少数几个权重较大的公司所影响。如果这几个大市值公司表现不佳,就算下面有很多小市值公司在上涨,整个指数也可能看起来“不涨”。这就像一个班级的平均分,如果几个学习非常好的学生拉高了平均分,那么就算大部分学生成绩一般,平均分看起来也还不错。反过来,如果少数几个“拖后腿”的学生分数特别低,即使其他大部分学生分数都很高,平均分也可能被拉低。创业板也类似,少数“领头羊”的表现,往往能左右指数的整体走势。

我观察到,很多时候,市场资金并非不看好“创业”,而是把资金集中到了少数几个“真龙天子”身上。对于那些“伪成长”或者“成长性不足”的公司,资金会非常谨慎。这就导致了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对于很多还在成长的、但还没证明自己的公司来说,处境就更加艰难。所以,当你看到“创业板不涨”时,不妨深入看看,是不是那些曾经的明星股、或者新晋的“网红股”出了问题,或者市场对某个赛道的看法发生了重大转变。

监管环境变化与风险定价

不能不提的是,近些年监管环境的变化,对包括创业板在内的高成长性板块,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前,对于一些新兴行业,比如平台经济、数据服务等,市场可能给予了较高的估值,甚至有点“监管空白”的乐观预期。但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完善和落地,市场开始重新审视这些行业的商业模式、合规性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风险溢价自然也被提升了。

这一点,我们在一系列监管政策出台后,看到很多相关公司的股价出现了大幅调整。即便公司本身业务还不错,但因为行业整体的“风险定价”提高了,其估值就受到了压制。这种变化,对创业板里许多依赖新兴商业模式的公司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所以,“不涨”背后,也可能藏着市场对未来监管不确定性的担忧,以及对公司内在风险的重新定价。

比如,在互联网平台经济监管加强后,很多过去被视为“高增长”的互联网公司,其估值逻辑就发生了改变。市场不再仅仅关注用户增长和营收,更关注盈利能力、合规性以及能否在新环境下找到新的增长点。这种变化,使得许多原本估值高企的公司,不得不接受更低的估值水平,自然也就影响了创业板整体的表现。

流动性与投资者结构的改变

再聊聊流动性。创业板的很多股票,尤其是市值偏小的,其流动性相对较差。在市场情绪高涨的时候,这点可能不明显,因为“买的人多”。但一旦市场降温,或者有突发利空,资金一撤出,这些股票的下跌幅度可能就非常大,而且很难卖掉。很多投资者,特别是我们这些在市场里摸爬滚打的,都经历过那种“想卖卖不掉”的痛苦。

同时,投资者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随着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增加,以及对公司基本面分析的深入,市场对“故事”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如果一家公司没有扎实的基本面支撑,即使有再好的概念,也难逃被“嫌弃”的命运。尤其是一些缺乏持续盈利能力、或者商业模式不清晰的公司,很容易被机构投资者用“脚投票”。

这也会导致一种循环:一旦市场对创业板某个方向失去信心,资金就可能从创业板撤出,流向其他更有确定性或者更安全的板块。这种流动性的转移,也会进一步压制创业板的上涨动力。而且,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涨”,可能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指的是相对于其他板块或者相对于投资者之前的预期,“不涨”了。其实,有些个股可能还在上涨,只是被整体的市场表现给“平均”了。

对未来“创业”的再思考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创业板不涨”?在我看来,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有宏观经济和市场情绪的压力,也有估值与盈利的错配,结构性分化加剧,监管环境变化,以及流动性等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原因,而是需要理解这个市场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与其纠结于“为什么不涨”,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深入研究公司本身,找到那些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业绩稳健增长、并且估值合理的“好公司”。即使在市场不好的时候,这样的公司也往往能走出独立行情,或者在市场回暖时率先反弹。我个人的体会是,真正有价值的投资,不在于追逐市场热点,而在于发现那些被低估的、或者被市场暂时忽视的“金子”。

创业板的“不涨”,或许也是在提醒我们,要回归价值投资的本质,警惕过度炒作,理性看待成长性。市场的规律总是周而复始,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